中国设计师的“巴黎心跳”让圣母院复活

昨天,一对中国年轻设计师在国外某巴黎圣母院教堂设计竞赛中获奖的消息引发关注。网友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七夕节最“大碗”狗粮!

据媒体报道,8月5日,在独立出版公司GoArchitect举办的一场巴黎圣母院教堂设计竞赛上。

两位中国设计师蔡泽宇和李思蓓的作品巴黎心跳(PARISHEARTBEAT)成为了这次设计大赛的冠军作品。

在本场比赛中,有超过56个国家200多名设计师投稿,投稿作品总数达226件,并有3万名网友参与投票。

据钱江晚报报道,蔡泽宇1992年出生,2010年考上清华大学,2016年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

去年12月,蔡泽宇在“建筑学院”网站上推荐了一篇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的演讲。该网站对推荐人的介绍中显示,蔡泽宇曾在伦佐·皮亚诺意大利事务所实习、现就职于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之一的芝加哥SOM。

8月5日,GoArchitect宣布了这次设计大赛的冠军作品——巴黎心跳(PARISHEARTBEAT),它的两位设计师是来自中国的蔡泽宇和李思蓓。

“巴黎圣母院见证了巴黎800多年的历史。它燃烧,生存,与不断变化的世界共呼吸。这次灾难给圣母院留下了伤痛的烙印,这成为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我们相信2019年的大火将会给圣母院带来涅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新塔尖设计成多面镜,与镜面屋顶一起柔和地发射着周围的景观。每时每刻,这座建筑都会有新的外观,与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相匹配。通过反射,建筑、城市和时间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尖顶上漂浮着一个时间胶囊,每半个世纪开放一次。

磁悬浮装置保留了过去的记忆,也为未来的故事保留了空间。新塔尖代表了人类的记忆、存在和希望。时间胶囊有节奏地上下移动,与城市一起呼吸和跳动。塔尖的内部,利用玻璃的反射,则形成了一个“城市万花筒”,充分诠释了巴黎圣母院玫瑰窗的美和逻辑。

万花筒的中央是漂浮的时间胶囊。通过反射,人们可以看到城市景观的拼贴画,而人则在画的中心。空间和时间在这个虚幻的空间中纠缠在一起。现在,是时候让“巴黎心跳”成为现实了。”

我是蔡泽宇,我在杭州长大,在清华大学开始我的建筑生涯。六年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我开始探索艺术,科学和复杂的建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的第一站是康奈尔大学。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很短,但短暂的课程为我打开了不同领域打开了大门。它激发了我很多思考,并教会我如何通过学术方法获得知识。后来,我在芝加哥定居,并在SOM工作了两年多。每天,我都在努力利用创造性思维和理性绘画将想法从草图变为现实。

思蓓来自北京。她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长大,一直着迷于建筑如何跨越时代,并讲述从过去到未来的四维故事。思蓓是在北京工业大学读的本科。建筑为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一种表达自己的语言。在康奈尔,她花了很多时间了解建筑如何与其他学科互动。思蓓现在在芝加哥SOM工作。

我们还记得巴黎圣母院着火的那天。看着尖顶倒塌的视频,我们无法相信。我们的感觉非常复杂:震惊,悲伤和遗憾。我去过巴黎圣母院两次,一次是在我儿时,另一次是我在欧洲实习期间。

思蓓在欧洲的志愿工作期间也去过巴黎圣母院。尽管我们在不同年龄,不同年份和不同背景下参观了巴黎圣母院,但我们有同样的感觉。我们相信这是巴黎圣母院的力量。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欣赏比例,材质,光线和空间。巴黎圣母院宏伟,美丽和宁静的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力量让人们心灵感到震撼。

这一建筑遗产不仅属于巴黎,更属于全世界。巴黎圣母院是800多年来人类历史的见证人。它燃烧过,幸存过,它与不断变化的世界共同呼吸。每当灾难给巴黎圣母院留下印迹,都成为其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目睹了巴黎圣母院的重要时刻,我们希望我们的想法能帮助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和重建。将建筑语言用视觉呈现出来,这是我们表达对圣母院过去的最大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的最佳方式。这也是我们不假思索参加本次比赛的原因。

不过,有媒体报道指出,此次大赛旨在为大火后的巴黎圣母院的未来创造一个新的愿景,方案未必会正式应用到巴黎圣母院的实际重建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